内容搜索:

系闻动态

学习机械通气技术,捕捉呼吸前沿发展

-----我系师生参加全国第九期机械通气学习班


2019-12-05 17:12:42

     全国第九期机械通气及呼吸治疗的应用和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于2019年11月23日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开班,本次学习班由广东省医学管理学会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主办。康复医学系副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高压氧专科主任谭杰文教授参加学习班并作专题报告,系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何志捷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辞。系各个年级近百名师生参与此次学习班。
    本届学习班围绕机械通气及呼吸治疗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全过程展开专题讨论,特邀请了领域内专家进行精彩的专题授课和学术分享。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覃铁和教授广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熊旭明教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立新教授等出席学习班。
\
参加学习班人员合照
    系副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医学科专科主任谭杰文教授作《高压氧在重症患者促醒中的应用》专题学术报告,以意识障碍为例,为我们介绍了意识障碍的分类、评定、前沿临床促醒及康复措施,指出对意识障碍的这一类患者而言,单一的促醒和康复措施较难取得明显疗效。而在高压氧治疗下有利于减轻脑水肿、快速降低颅内压;提高脑组织氧含量、减少脑细胞变性坏死;促进受损细胞恢复等作用。在意识障碍患者中,早期进行机械通气下高压氧治疗干预有利于其患者促醒。
\
谭文杰教授作《高压氧在重症患者促醒中的应用》专题学术报告
    系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何志捷教授作《呼吸治疗在我国的现状及前景》专题报告,从呼吸治疗专业背景、发展历史、国内外教育现状分析,指出呼吸治疗师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空间。
\
何志捷教授作《呼吸治疗在我国的现状及前景》专题报告
     同时何志捷教授又做了《ARDS膈肌保护通气》专题报告,他指出机械通气是呼吸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机械通气的病人而言,常可见由呼吸机导致的相关膈肌障碍(VIDD),以膈肌收缩力下降并进行性加重为主要特征,临床以脱机困难为主要表现。其发病机制为呼吸机控制通气后造成的膈肌收缩能力下降、废用性萎缩、氧化应激、肌纤维结构异常及损伤等。可通过胃食道测压、膈肌肌电图及超声等实行膈肌功能监测。而实行膈肌保护性机械通气的首要方法是:保持适当水平的膈肌吸气努力。膈肌保护策略需要监测膈肌的努力,并调整通气参数以达到合适的水平。
\
何志捷教授《ARDS膈肌保护通气》专题报告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覃铁和教授作《氧疗管理》专题报告,首先覃教授以“人活一口气”引出主题,指出氧疗是生命支持手段,但是氧气属于一种 “处方药”,而且并非所有病人都需要氧疗,是需要根据患者病理生理的生理特性去运用氧疗。接着从氧疗的目标、氧疗的监测与评估、影响氧疗效果因素和氧疗常见的副作用等方面去阐述怎么规范氧疗的管理。
\
覃铁和教授作《氧疗管理》专题报告
     广东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熊旭明教授讲授《ARDS呼吸末正压设置》,为大家简单介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定义、病理生理特性、临床表现,PEEP(呼气末正压)在ARDS中的作用。重点讲解了临床中ARDS怎么设置呼气末正压。
\
熊旭明教授讲授《ARDS呼吸末正压设置》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立新教授讲授《非ARDS患者小潮气量通气》,周教授简单介绍了小潮气量通气的定义与呼吸机不良事件的危害,分析了在非ARDS疾病应用小潮气量的顾虑以及在临床上使用应用小潮气量通气的方法。
\
周立新教授讲授《非ARDS患者小潮气量通气》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莫红平护士长讲授《人工气道的规范化管理》,首先莫护士长讲述了重症患者气道管理包括气道评估;氧疗;呼吸支持治疗和人工气道建立、维护、撤除与并发症的防护。她指出人工气道评估是贯穿危重患者治疗每一个阶段。
\
莫红平护士长讲授《人工气道的规范化管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一科刘紫锰主任讲授《经肺热稀释法与脉搏轮廓分析参数解读与临床应用》,刘教授对比了经肺热稀释法与脉搏轮廓分析两种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的作用原理,结合临床病例阐释了这两种方法在监测患者心输出量、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每搏量变异、系统血管阻力和血管外肺水的作用。
\
刘紫锰教授讲授《经肺热稀释法与脉搏轮廓分析参数解读与临床应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徐远达教授为我们讲解《心胸创伤救治与ECMO》,首先为大家介绍了ECMO(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即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属于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的一种。接着介绍了ECMO技术的适应症、外国对于ECMO患者进行院间转运及转运时机、转运工具的选择等经验——斯德哥尔摩经验。徐教授指出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通过便携式ECMO装置建立ECMO循环后,转移至具备管理ECMO技术的更高级医疗中心,能提高危重患者转运的安全性,降低死亡率,有利于医疗技术应用最大化。
\
徐远达教授讲授《心胸创伤救治与ECMO》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周明根医师作《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指南与现实》专题报告,指出从PAD到eCASH、再到PADIS等各类指南都强调了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的治疗须以患者为核心。他认为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医务工作者应在实现病人器官功能保护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疾病的特点和不同阶段实行个体化镇静、镇痛治疗。
\
周明根教授作《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镇痛:指南与现实》专题报告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症医学科郑煜凯医师讲授《SHOCK法结合血流动力学监测治疗休克》,郑医师结合一例临床病例向我们讲解面对休克病人应考虑休克的原因、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提示病人存在何种问题、治疗后休克仍存在该怎么处理三个问题。同时将shock法与血流动力学监测数据相结合,从患者的心输出量高低、循环容量是否足够、肺部是否清爽及有无其他不适四个方面建立起对休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
郑煜凯医师讲解《SHOCK法结合血流动力学监测治疗休克》
    WORKSHOP环节中,黄春荣护士长及其团队为我们演示和讲解五人法重症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操作和注意事项;吴芳经理为我们讲解新型智能呼吸机功能解析。
\
黄春荣护士长及其团队演示和讲解五人法俯卧位通气
\
吴芳经理讲解新型智能呼吸机功能解析
    通过此次学习班,系师生充分了解目前临床前沿机械通气与呼吸治疗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发展,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应用、转化及应注意的问题。明白了血流动力学监测及机械通气技术在呼吸治疗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呼吸治疗师这一岗位建立起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

文字/陈顺,蔡巧雯
                                        照片/邝文俊,蔡巧雯
                                        初审/曾丽丽
                                        终审/谭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