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广州新华学院康复医学系系主任黄东锋教授出席“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发表题为《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康复医学范式重构》的主旨演讲。据介绍,本次论坛由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西安国医医院主办,吸引国际和国内200余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参与。
系主任黄东锋教授的主旨演讲视频。
“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在西安召开。
三大技术突破引领康复变革
黄东锋教授在演讲中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掀起热潮,在工程技术、临床医疗、医工结合等领域应用广泛,在康复领域更是如此。新科技在医学领域前景广阔,而在康复领域,不仅应用空间更大,落地也会更快捷。从临床应用角度看,当前值得关注的前沿技术主要有三方面:脑机接口、类脑技术与数字孪生。
一、脑机接口:从结构到功能的重建。脑机接口突破传统神经信号采集局限,通过柔性技术与多点信号取证实现“神经网络功能重建”,建立大脑-脊髓协同交互机制。临床研究证实,结合硬膜外刺激技术可促进神经功能长程恢复,同步提升患者手部操作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
二、类脑技术模拟大脑的认知与功能。类脑技术认知模拟基于神经元连接模拟的类脑技术,显著降低能耗并提升训练效率,为神经系统损伤患者提供精准预后预测及功能导向型任务训练方案。近年来,类脑技术因硬件、软件的快速迭代而进展迅速。它通过模拟神经元连接、降低能耗(克服传统计算机高耗能问题),在形态与运作模式上更接近人类大脑。这为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功能判断、预后预测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新工具——例如,通过模拟大脑认知过程,可实现以功能为导向的任务训练,成为康复领域的研究热点。
三、数字孪生:虚实结合加速临床落地。数字孪生临床落地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智慧病房”为例,通过构建实体与虚拟场景的同步映射,推动医工协作加速技术转化。该技术契合世界卫生组织“功能动态化”战略,为个体化医疗提供支撑。
康复医学系主任黄东锋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康复实践范式重构应对技术迭代挑战
针对新设备快速迭代与临床落地脱节问题,黄东锋教授提出业内将聚焦研究三大革新方向:
动态神经可塑性评估: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与实时监测,精准判断康复进展,破解个性化方案制定难题;
元宇宙康复生态:构建多感觉交互场景,提升训练沉浸感与效果;
外骨骼群体智能化:结合柔性材料与AI驱动,推动外骨骼向轻量化、智能化演进。
康复医学系师生利用远程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患者进行脊柱侧弯筛查。
远程大数据分析在脊柱侧弯筛查中的真实运用。
推进教学科研临床融合
黄东锋教授表示,康复医学系持续深化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与教学应用。校级临床教学基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康复医学科林强教授团队,已率先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治疗,其精准康复方案显著提升患者运动功能重建效果,该技术同步纳入康复医学系临床实训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前沿技术实践平台。
与此同时,康复医学系将于2025年秋季学期面向全校开设《人工智能康复科技》《精神运动健康》等通识选修课程,课程内容深度融合虚拟现实训练等实践模块,构建“技术应用-临床转化-创新思维”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新时代康复人才。
实践基地中山大学七院康复医学科脑机接口康复运用。
我系师生在中山七院康复医学科的脑机接口康复应用实践操作。
黄东锋教授的主旨演讲引发与会专家对“人工智能康复科技热潮”的深入探讨,吸引国际众多业内人士关注,为医疗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字|植文秀
图片|中国文化人物
初审|吴亚丽、陈颖
复审|谭杰文
终审|刘静丽